課程
本校在中一至中六級均開設歷史科。在初中階段,歷史科為必修科,每個循環周教授兩個課節。在這個階段,主要培養初中學生對歷史科有一定的興趣,教授他們從古至今的世界大事及發展歷程,並培養他們的分析及批判能力,為高中作出準備
ddd
中一 |
. A. 人類的需要:古與今 B. 歐洲文明的發展 C. 早期香港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 學生能在本年的課程中,了解到上古至中古時期的歷史大事發展。從中學生應能透過各事件了解到歷史辭彙、事件的先後次序等,選取、組織和運用資料,並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
中二 |
B. 歐洲國家 C. 香港直至 19 世紀末的成長與發展東 西方的接觸 | 學生能在本年的課程中,能了解到中古至近代時期的歷史大事發展。從中學生應能透過各事件了解到歷史辭彙、事件的先後次序等,選取、組織和運用資料,並有條理地分析其前因後果。 |
中三 | A.20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I)–兩次世界大戰(II)–冷戰及後冷戰時代 B. 20 世紀香港的成長與蛻變 | 學生能在本年的課程中,能了解到二十世紀的各項歷史大事發展。從中學生應能透過各事件了解到歷史辭彙、事件的先後次序等,選取、組織和運用資料,並有條理地分析其前因後果。 |
在高中階段,歷史科為選修科,每個循環周教授七個課節。在這個階段,主要加強選修學生對二十世紀的世界大事事件及發展歷程,並深入培養他們的分析及批判能力,以面對公開試的需要。
ddd
中四 |
| 學生須對二十世紀初歐洲主要強國的關 係有概略的了解。他們須分析導致歐洲國 家競爭與衝突的起因,及描述早期爭取和 平的努力。學生並須簡單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在1914年爆發。 通過探究巴黎和會的影響,學生須說明兩次大戰的因果關係。學生亦須舉例說明在兩次大戰間建立集體安全的嘗試及其結 果,並找出它們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 關係。通過考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過 程中,國際間簽訂的主要協議,學生可說 明戰後的國際秩序如何確立,以及在甚麼 程度上這是新的國際秩序。他們並從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角度評估兩次大 戰的歷史意義,並指出這些全球性衝突的 短期及長遠影響。 學生透過追溯冷戰的成因及直至 1991年 的發展,指出冷戰的特點,解釋美蘇關係 逐漸緩和的原因,並識別導致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瓦解的主要事件間的因果關係。 學生須識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問題及復興經濟的努力,探討美國和蘇聯在歐洲的經濟重建及發展方面擔當的角色,分析兩國在作出決策背後的政治及經濟考慮,並評估有關政策的實效和影響。此外,學生須追溯歐洲走向經濟統合的過程,並評估有關轉變對歐洲及世界的意義 |
中五 | A. 香港的現代化與蛻變 1. 政治及行政轉變 2. 作為國際城市的發展 B. 中國的現代化與蛻變 1. 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改革與革命 2. 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 化及後毛澤東時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演變 | 通過探究二十世紀初至 1997 年香港在政治及制度上的轉變,學生須指出政治及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不同階段的發展及其主要特色。 學生須識別晚清政府及南京政府的主要改革,並評估這些改革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同時,學生須評價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對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意義。 學生須描述國家的政治體制,以及黨、政、軍三者的關係;描述及評價毛澤東時代主要的現代化努力,即五年計畫、「大躍進」及調整政策。他們須就「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作出評估。有關 1978 年以後的發展,學生須追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地區經濟的源起及發展過程,並分析這些發展如何影響中國的現代化及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 。 |
中六 | A.日本 1. 日本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化 2. 二次大戰後的重建與增長 3. 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 B.東南亞-從殖民地到獨立國家 1. 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 2. 非殖民地化的起因及獨立運動 3. 後殖民地時代的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演變 | 學生須能透過日本在二十世紀初及的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的概況,評估當時日本現代化的程度,分析這些背景如何導致軍國主義的興起,並評價軍國主義對日本及亞洲的影響 學生須追溯及解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及其政治及社會展,並舉例說明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關係方面的轉變與延續。 |
ddd
d